今年国庆档被“误杀”的一部电影!

 

《搜救》剧照

如果不是刚刚看完10月3日上映的《搜救》,一时真的想不起来,银幕上总是以“我要打十个”“宇宙无敌”形象出现的甄子丹,早就不是还能在刀尖上舔血的热血青年。一名深爱孩子的父亲,是他在大银幕上的最新形象。

《搜救》的故事并不复杂。甄子丹饰演的阿德拥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,跟妻子关系融洽,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,也凑了个兄妹双全。他们一家人从深圳前往长白山自驾游,儿子却在路上闹起了脾气。阿德让儿子在路边小屋里自己呆着反省,没想到几分钟后回去接他时,儿子不见了。一家人报警后,警察与搜救队很快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搜救行动。

然而,这场拯救,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简单。

不完美受害者,也需要拯救

到底要不要救?这样的疑问,会在观众心里萦绕。

“自己作死”“熊孩子”,是不少观众对年仅8岁的儿子进行的评价。不可否认,他失踪的最大原因,一方面是父亲对其进行训斥后的叛逆,坚决不认错,另一方面也是他想去天池看水怪的任性,惹得父亲情绪爆发。他远不是一名“完美受害者”。

但这正是《搜救》的价值所在。当孩子犯了可能失去生命的重要错误,家长用尽方法前去拯救,但同时又可能会令前来帮忙的搜救队陷入险境。这样的情况,让这个家庭始终处于一种两难的“电车难题”当中,也让观众陷入了反复纠结的复杂心情中。

救孩子需要搜救队,搜救队是由公安以及民间救援组织构成。在深冬大雪环境里进山搜寻,考验的不止是体能和经验,每个人自身都面临受伤、失去生命的风险。观众清楚阿德只是想用“关黑屋”惩罚一下孩子,让他长记性,但片中的搜救队不知道,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的网络围观,什么“孩子是父亲虐待弄丢的”“孩子已经被父亲杀害了”等等,流言蜚语也极易挫败部分成员的信心。哪怕如此,但在一个小生命生死未仆的情况下,他们依然用赴险前行的行动践行着职业使命。

搜救队在搜救过程中,本身也会面临很多危险

在整个过程中,阿德几乎是完全凭借自己作为父亲的本能在坚持,也无所谓暴露自己的所有弱点。搜救过程中,他有些时候有点匆忙,有些时候他说话难听,有时候也会让人不理解、丝毫没有顾全大局。

并不是阿德这个人不懂人情世故,而是在极限状态下进行最真实的下意识反应。就好像心理学专家肖璐所说,“在紧急情况时,人们会下意识采取看起来短平快的方式解决问题,阿德不是神,紧急情况下不会考虑如何与孩子沟通。”

直到阿德去跟绑匪交赎金、拼了命拯救另一名被绑小孩,贾冰饰演的这名操着大碴子味儿东北话的警察队长,才真的理解他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执着与坚持。

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理解,当警察队长与另两名搜救队成员,看着阿德与孩子就在冰面下的湖水里却无法凿开冰面时,他们才会如此的疯狂却又无助。生命无价,无法衡量,可能在此刻,《搜救》仍只能给出一种可能性,一种令人无比尊重和感恩的选择。

在拯救生命面前,“熊孩子”“失去理智的父亲”,都只是反射着人性光辉的瑕疵。没人能在极限的状态下保持冷静和客观,慌张、急躁、崩溃、不知所措,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反应。《搜救》在大银幕上将赤裸裸的真实展现给观众,这种略带不适的真实,更容易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与反思——真遇到了紧急情况,自己会怎么做?

爱得越深,才会在孩子遭遇危险时分外慌乱

孩子的一切问题,都来源于家庭教育

而在探讨家庭教育、父子关系这个问题上,《搜救》并没有停留在表面,还深挖了背后的一部分成因——之所以孩子显得“熊”,背后多半有家长教育的问题。

随着影片的深入,我们可以通过多段闪回发现,为什么说甄子丹饰演的阿德拥有的是“看似”美满的家庭呢?因为在这个家庭中,作为顶梁柱的他,其实在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上是有部分缺失的。

婚后,韩雪饰演的妻子便辞去了工作,专心在家带孩子,照顾生活、辅导功课。忙于工作的阿德,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,又想让孩子上培训班又想送孩子去留学,是急需“搞钱”的深圳人,所以就算回家,还是在研究图纸,没有时间在周末陪儿子打球、上补习班、郊游。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阿德作为父亲,更像是一个代号,而非始终陪伴的家人。父爱的空缺,带来的矛盾早已埋藏在日常当中,正是因为阿德之前多次食言,儿子才会如此焦急地希望前往天池。包括这次的长白山的自驾之旅,其实正是阿德为了弥补家庭裂痕的一次出游。

想到这一层,便能更好地理解,为什么儿子在听到父亲的训斥后会有如此强烈和反叛的反应,甚至有点“熊孩子”。

阿德作为父亲,或许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才义无反顾地在搜救中燃烧自己,用尽一切可能,弥补自己过去作为父亲的过错。

在明面上,《搜救》讲述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与相互理解,让人物的前史成为影响他们未来走向的重要原因,暗线中,也在尝试引发观众思考,父亲的陪伴在孩子的家庭成长中,究竟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价值。

对每一位正在成为父母、已经成为父母的年轻人来说,带孩子观看《搜救》还能起到亲子教育的价值。除了能让孩子设身处地感受到家长的爱,更能从中更加领悟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,在未来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相处。而这,也是该片在国庆档上映的最大价值之一。

刚有孩子时的阿德,沉浸在非凡的喜悦里

放下拳头张开双臂,甄子丹“拥抱”变化

《搜救》的存在很特殊,尤其是对身兼主演和监制的甄子丹来说。阿德怎么看都是一名“斯文人”,从事建筑设计行业,最大的脾气也就是包工头卷款跑路后摔一摔自己的安全帽,更不是功夫大师、高级警察、武侠传奇,他不会打架,没有过人的体力。当孩子丢失,他像每一个普通人那样崩溃、拼尽全力,却又无功而返。

这部作品,可能是甄子丹近20年来,首次在银幕上饰演完全不会武功、功夫,也没有任何搏斗经验的角色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、丈夫,承受住了一切质疑和反对的声音,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庭。

出乎意料的是,《搜救》在做好了商业片所需要的基础元素,比如紧张的动作场景、刺激的灾难桥段之外,用极其大量的篇幅,去描绘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。这一家人的情感链接,成为影片最重要的表达。

而这个表达的核心,其实是落在父子之情上。父子关系,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母题。在西方,更倾向的是一种取而代之的“弑父情节”,即“俄狄浦斯情节”,但对东方来说,父子之间由隔阂到成长最后迎来和解,才是主流。毫无疑问,《搜救》选择的是典型东方的父子关系。

孩子的反叛,根源在于父亲在陪伴上的缺失

片中,阿德常常不会表达出自己的爱,8岁的儿子为了吸引他的注意力,也时常吵闹任性。两个深爱彼此的人,却会因生活中的某些琐事针锋相对,话赶话之后彼此不给台阶下,最终弄得个分道扬镳。这样的父子相处模式,在生活中实在特别常见。就仿佛阿德在冰冷的湖水中看到的幻象,如果孩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他也立刻理解原谅了孩子,是不是这一切悲剧,都根本不会发生?

有一个词流传很广,“父爱如山”,似乎父亲本就应该严厉、沉默。阿德在片中,就是一名不知如何表达的父亲。

沉默的阿德,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,用一种肢体语言来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意——张开双臂的大大的拥抱。

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更习惯于收敛自己对爱的肢体表达,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,拥抱,是极少见出现的一种肢体语言,正如甄子丹所说,他的父亲都很少跟他拥抱,但他认为,拥抱是一个非常好的相处方法,每天都要求家人拥抱自己。所以在片中,多次的拥抱,都是由阿德来主动进行的。或许当他不知如何表达时,就让千言万语汇集在这一个拥抱里,略显笨拙,但蕴藏了最深的真爱。

从专业的角度,心理学专家肖璐也给予了解释,她认为,“出于人类的本能,肢体接触是一个很好的表达爱的方式,当你对孩子的爱意表达不出口的时候,可以用抱一抱、贴一贴脸等小动作。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。”

爱、承诺和拥抱,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

行动优先于语言,也是阿德这个人物的典型特点,尤其是在进入到焦急搜救孩子的特殊环境里,本就难以表达的阿德,跟警察、搜救人员交谈时更显得笨拙,某些语言甚至让事情的发展有些适得其反。不过,他用自己解救其他孩子的行动,让警察理解并与他和解;他用自己的拥抱,让儿子在最后感知到伟大的父爱。

将拥抱当做爱的表达,也感染到了许多普通观众,成为《搜救》最新一张海报的主视觉。在一些社交媒体的影评中,就能看到有观众表示,“看了《搜救》,突然间鼻子一酸,想起自己在成年后,拥抱过朋友、拥抱过爱人、拥抱过孩子,好像就没有再主动拥抱过父亲和母亲。今年我一定要回家,我要好好地拥抱我的父母亲。”“这么多年欠父母一个拥抱,下次回家一定补上。”“他们在世时,我很少去拥抱他们,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含蓄。如果你想表达爱意,不要错过时机,要好好地去爱你的家人。”

没有想到,放下了武器与拳头的甄子丹,竟然带给观众如此浓烈且“拳拳到肉”的情感冲击。影片不到两小时就放映结束,但留下来的韵味,值得每一位观众都给家人一个大大的拥抱。


 分享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  •  主题颜色

    • 橘色
    • 绿色
    • 蓝色
    • 粉色
    • 红色
    • 金色
  • 扫码用手机访问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

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邮箱,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© 2024 80s电影网(www.80s-tv.com)  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  

观看记录